土雞苗是指0~6周齡的小雞,這階段的小雞對環境適應能力差,抗病力弱,稍有不當,容易生病死亡.因此,在土雞苗培育階段需要給予細心的照料,進行科學的飼養管理,才能獲得良好的效果.要將云南土雞苗培育成優質的云南土雞,需要注意以下三個重要的方面:
一、土雞苗的生物學特性
(一)土雞苗調節體溫的機能較弱,對外界環境溫度的變化難以適應,既怕冷,又怕熱
剛出殼的土雞苗體溫比成年雞低2攝氏度左右,4日齡開始**,10日齡后才能接近成年雞的正常體溫.因此,在育雛開始時必須供給較高的溫度。這種調節體溫的機能要到出殼3周后,絨毛脫落,長上新羽時才較完善.因而在育雛期間,要求溫度適宜、平穩,不能忽高忽低、忽冷忽熱。所以,育雛初期必須給予較高的溫度.從第2周齡起,可以逐步降溫,每周降低2攝氏度。夏季4周齡脫溫,冬季則5~6周齡脫溫。
(二)土雞苗新陳代謝旺盛,要求飼料營養豐富、全價
土雞苗階段代謝旺盛,相對增重快,要求有高能量、高蛋白質的飼料來滿足其快速生長發育的需要。
(三)胃腸容積小,消化能力差
土雞苗消化道短而容積小,進食量有限;缺乏某些消化酶,肌胃磨碎能力弱,消化系統發育不健全,消化能力差。因此,土雞苗應供給粗纖維含量低、容易消化的日糧,并注意少喂多餐和供足飲水。
(四)群居性強,膽小驚慌
雞具有很強的群居性,離群獨處的土雞苗會嗚叫不止,歸群后才安靜。膽小自衛能力差,外界強烈的聲音刺激可引起雞群驚恐不安,橫沖直撞。所以,育雛期雞舍內外要避免驚動,保持安靜,門窗嚴密,防止獸害。
(五)抗病力差,容易感染各種疾病
土雞苗體小而弱,機體的防御機能不健全,對外界環境的應激因素敏感;對病原微生物的侵襲抵抗力差。若飼養管理不善,容易暴發傳染病。因此,在育雛期間必須保持墊料干燥,做好環境衛生消毒和接種疫苗的工作,防止疫病發生。
二、育雛期間的條件
(一)合適的溫度
溫度是育雛成敗的關鍵,必須嚴格、正確地掌握.育雛溫度指育雛室和育雛器的溫度.育雛室的溫度要比育雛器邊緣的溫度低些,育雛器邊緣的溫度又比育雛器內溫度低些,形成**的溫差,促使空氣對流,使土雞苗能夠自由選擇適合自己所需的溫度。
衡量溫度是否合適,除看溫度表外,最可靠的方法是觀察土雞苗的動態。溫度合適時,小雞表現活潑好動,羽毛光滑整齊,食欲旺盛,展翅伸腿,行動敏捷,睡眠安靜,睡姿伸頭舒腿,小雞均勻地散布在熱源周圍;溫度過低時,小雞表現行動遲緩,縮頸弓背,閉眼尖叫,睡眠不安,小雞向熱源附近集中,互相擠壓,層層堆積;溫度過高時,雞群遠離熱源,張嘴喘氣,呼吸很快,時常喝水。因此,必須經常注意觀察小雞的動態,及時調整溫度。
(二)適宜的濕度
10日齡前的小雞,需要較高的室溫,但是當室溫提高后,相對濕度就會隨之下降.室溫提高1攝氏度,濕度下降3.5%~4%。土雞苗生活在過于干燥的環境中,容易脫水,表現為飲水量增加,蛋黃吸收不良,腳趾干癟,羽毛發脆脫落,發育不整齊。有的因灰塵刺激呼吸道黏膜,誘發呼吸道病。因此,10日齡以前的土雞苗應注意增加室內的濕度,使相對溫度保持在60%~70%之間。10日齡后,小雞呼吸量、飲水量,排糞量相應增加,室內容易潮濕。此時要注意通風換氣,勤換墊草,降低濕度,使相對溫度保持在55%~60%之間,避免發生球蟲病和霉菌病.室內的相對濕度,常采用于濕球溫度計測定.干球溫度計所表示的溫度是空氣中的溫度,用浸在水中紗布包著的濕球溫度計所表示的溫度為濕球溫度。利用干濕兩球所表示的溫度差異,即顯示空氣中所含水分的相對飽和程度。
(三)新鮮的空氣
土雞苗生長發育迅速,代謝旺盛.育雛室內雞群密集,土雞苗呼吸快,排出大量二氧化碳。土雞苗排出的糞便,經微生物分解,不斷地產生氨氣和硫化氫等不良氣體。如果這些氣體不及時排出,則會影響土雞苗健康,致使土雞苗食欲減退、生長緩慢、體質變弱等,也可誘發其他疾病的發生。因此,育雛室內應加強通風換氣,及時補充新鮮空氣。一般新鮮空氣中正常氧含量約20%,二氧化碳含量約0.03%。育雛室內二氧化碳的含量要求控制在0.2%左右,不應超過0.5%.氨氣含量在0.01‰以下,硫化氫氣體的含量在0.0066‰以下。
通風換氣的方法有自然通風和機械通風兩種.密封式雞舍或飼養密度較大的非密閉式雞舍采用機械通風,如裝排氣扇或通風機等.開放式雞舍采用開閉門窗大小來控制通風。為防止通風后室內溫度降低,通風前應將室內溫度升高1~2℃。自然通風應選在晴天較暖和的中午并逐漸開大門窗。為防冷風直吹舍內,可在窗口、門口加布簾子。
(四)合理的密度
飼養密度指育雛室內單位面積所飼養的雞數。土雞苗的健康生長發育同飼養密度有密切的關系.密度過大,育雛室內二氧化碳濃度過高,其他有害氣體也同時增多,影響土雞苗的飲水、采食,生長發育緩慢,抗病能力下降。雞群密度過小,欄舍及設備利用率降低,勞動利用率降低,育雛成本增大。雞群密度安排的原則是宜小不宜大,并隨著雞雛日齡的增大而減少。冬春密度較夏秋密度大一些。
在注意密度的同時,需考慮到雞群的大小,一般每群的數量不要太大,小群飼養效果好.雞群大小適中,農村養雞及小型雞場以每群300~500只為宜.中型以上雞場以每群1 000~2 000只有雛效益較好.現代化養雞,一般雞群大小為2 500~3 000只.當然,這與管理能力和飼養設備有關,應視情況而定。
(五)正確的光照
光照對土雞苗的采食、飲水、運動、健康都有重要作用。為保證土雞苗的生長發育和以后的高產性能,合理的光照方案應從幼雛就開始.光照時間過長,土雞苗會過早性成熟,影響以后成雞的產蛋性能。光照過強,會影響土雞苗的神經機能,引起啄羽、啄肛等惡癖。光照不足,則影響土雞苗的活動、采食,使發育遲緩。另外青光、黃光等也不宜使用,否則易促使雞產生惡癖。
剛出殼的頭3天,幼雛視力弱,為便于采食和飲水,一般采用24小時的光照,但也有使用每晝夜23小時光照,1小時黑暗,以便使雞能適應黑暗的環境,避免萬一停電時引起驚慌。
3天以后可采用自然光照。密閉雞舍采用人工光照時,應嚴格控制光照時間和光照強度。每天光照時數不少于6~7小時,不超過11小時。光照強度以l英尺燭光(10. 76勒克斯)為宜,即0.37平方米有光源l瓦。
(六)嚴格的衛生防疫制度
土雞苗弱小,抗病力差,在群體密集飼養條件下,一旦發病,易于傳播,難以控制.因此,要認真控制好環境條件,搞好舍內外的清潔衛生,保持舍內空氣新鮮,勤涮洗飼槽、水槽,勤換墊草。嚴格執行衛生防疫消毒制度,飼具要專人專用,謝絕無關人員入舍參觀。
部分圖文轉載自網絡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